华盖老仙兴太平
文 高明见
丘祖诗曰:
华盖真人上碧霄,道山从此蔚清标。至今绝壁幽岩下,尚有群仙听海潮。
崂山道教,虽以西汉张廉夫为开山始祖,但真正见诸于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崂山高道,则是五代至宋初的华盖真人刘若拙。崂山的地方志书、碑文、游记、诗歌中,也多有记载刘若拙的事迹。所有资料皆显示,刘若拙才是崂山道教兴起的主要奠基者。
《太清宫志》记载:“五代时,后唐同光二年甲申(公元924年),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,访李公守中子(李哲玄),相谈契合,遂留住焉”。其时崂山多虎狼,刘若拙遂于太清宫南麓建驱虎庵,供老子神像,以冀辟除虎患。《元泰定二年聚仙宫碑》记载“当五代时,有华盖真人刘姓者自蜀而来,遁迹兹山。宋祖闻其有道,召至阙庭,留未几,坚求还山。敕建太平兴国院以处之,上清、太清二宫,其别馆也。”《元延祜四年重地建上清宫碑》记载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境不在僻,有人则胜,时事有废兴,道心无古今。昔华盖老仙,长春真人肇基于前,今隐真人子继踵于后”。明末黄宗昌《崂山志》记其“丹颜皓首,不自知其年,衣敝衣,取掩形耳。不冠,不履,冬不炉,夏不扇。一夕端坐化去,神色自若”。
《宋史》中虽没有单独为刘若拙立传,但在《宋史·甄栖真传》中记载:“(甄栖真)字道源,号神光子,宋单州单父人。博涉经传,长于诗赋。一应进士举,不中第,叹曰:‘劳神弊精,以追虚名,无益也’。遂弃其业,读道书以自乐。初访道于牢山华盖先生,久之出游京师,因入建隆观为道士。周历四方,以药术济人,不取其报。”华盖先生,即刘若拙也。甄栖真既然访道于华盖先生,且“久之出游京师”,可见与刘若拙相处的时间很长,二人有一定的师承关系。
而在南宋承仪郎李攸所著的《宋朝事实·卷七·道释》中,我们找到了崂山高道刘若拙与北宋朝廷及宋太祖赵匡胤的史料记载,其中说“自五代以来,道流庸杂。乾德五年,右街道录何自守坐事流配,乃诏莱州道士刘若拙为左街道录,俾之肃正道流-宝五年闰二月,诏曰:“冲妙之门,清净为本。逮于末俗,颇玷真风,或窃服冠裳,寓家宫观,所宜惩革以副钦崇。两京诸州士庶称奇诡者,一切禁断;其道流先有家属同止者,速遣出外。自今如愿入道者,须本师与本观知事同诣长吏陈牒,请给公验,方许披度。”十月,又令若拙与功德使集京师道士试验,其学业至而不修饬者皆斥之。若拙蜀人,自号华盖先生,善服气养生,九十余岁不衰,步履轻捷。每水旱,必召于禁中致祷。其法精至,上甚重之。”
为了答谢刘若拙肃正道流的辅佐之功,宋太祖赵匡胤在崂山仰口上苑山南坡大兴土木,敕建上苑宫为其主宫,另建太清、上清为其别院。上苑宫建成时,已是太宗赵光义即位,改年号为“太平兴国”,故名“太平兴国院”。金代明昌年间(1190~1195年)更名为太平宫。太平宫呈“品”字形结构,由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。因地处仰口湾畔,故号称“海上宫殿”。宫之内外景点环绕,有眠龙石、龙涎泉、犹龙洞、白龙洞、双松抱石、绵羊石、混元石、狮子峰等名胜古迹。华盖迎宾、上苑晓钟、狮峰宾日、狮岭横云等,均为崂山胜景。
刘若拙久居崂山,仙迹颇多,太清宫三官殿前及上清宫前院的古银杏树,据说即为刘真人手植。晚年为避纷扰移居即墨高真宫,并羽化于此。其墓在高真宫前(今即墨东关小学院内),仍保存完好。墓前立石质墓碑一座,碑阳镌刻楷书“明万历二十年八月一日”,正中为“元敕封华盖刘真人之墓”,下款“即墨知事阁关中李奎立”。
对于与宋太祖这一段风云际会的佳话,刘若拙曾有《入觐回劳山》诗一首,曰:
东来海上访道玄,幸遇一见有仙缘。宋朝天子丹书诏,奉命敕修道宫院。
海角天涯名最胜,秦皇汉武屡敕封。古来游仙知多少?元君老子初相逢。